以爱为钥 叩响成长之门
——明德中学教师家访暖心故事
作者:成倩萍
“教育是灵魂的对话,家访是这场对话最温暖的注脚。”当教师们走出教室,穿过霓虹与星光,叩响一扇扇门扉,他们遇见的不仅是孩子的家庭,更是生命的另一种模样。那些藏在作业本背后的故事,那些藏在沉默中的期待,正等待被一双双温柔的手轻轻托起。
“老师,这像不像您?”(英语教师 阮琼瑜)
小伦是一个性格较活泼的可爱小女生,但她在学习上缺乏自信,为了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小伦,放学后,我决定去家访。
来到她家,迎接我的是小伦年过七旬的外婆,小伦奶奶说道,“阮老师,孩子碰上您真是我们的福气!不瞒您说,小伦还在她妈妈肚子里时做产检就有异样,是她妈妈舍不得,坚持要把她生下来。因为孩子智力障碍,小伦爸爸也狠心地抛弃她娘俩。为了维持生计,她妈妈就到武汉打工,孩子一直由我带着。”
难怪小伦在回答问题时,答非所问,原来是她真的不理解,小伦外婆继续说道,“自从她上初中后,小伦像变了一个人,性格活泼开朗了很多,每天放学回家后也会特别开心地和我讲学校发生的趣事。她说老师对她可好了,英语作业还得了A,并收到了小红花。”
这时,小伦从房间走出来,“老师,您来看我啦!”她拉着我来到她书房,打开抽屉,拿出她画的一幅粗糙的肖像画,问我“老师,这像不像您?您喜欢吗?”
“别说,还真像!”我高兴地回答“小伦太厉害了!”,开心地接过画,向她表示,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!她听后高兴地大声向外婆炫耀:“老师夸我画得好呢”。房间里欢声笑语久久地回响……
胖大海泡的茶 (英语老师 陈迪钦)
傍晚,夕阳的余晖洒在小镇的街道上,给这个宁静的傍晚增添了几分温馨,我决定去小萌家看看,小萌是个内向的孩子,平时在班上不太爱说话,眼神中总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。
走进小萌家,一股淡淡的茶香扑鼻而来,小萌正在客厅里泡茶,见到我,他连忙迎上来,递给我一杯热腾腾的茶。“老师,辛苦了,快喝,胖大海泡的茶。”
小萌妈妈说,“小萌昨天回来,叫我买胖大海,说陈老师最近上课嗓子有点哑,特意给您准备的,如果你不来家访,准备带去学校给你呢?”
交流中,我知道了小萌从小就对文字特别敏感,喜欢看书,但可能是因为性格原因,不太善于表达自己,同时,我也聊了小萌在学校的一些表现,他的作业总是那么工整,对知识的渴望也很强烈,我尤其强调了小萌的优点。
小萌从房间里走了出来,手里拿着一本他最喜欢的书,小声地说:“陈老师,这本书里有很多我不懂的词,你可以帮我解释一下吗?”我欣然答应,接过书,和小萌一起探讨,耐心地为他解答每一个疑问。
家访结束时,已经是夜幕降临。小萌一家坚持要送我到路口,我走了一会,不经意回头,发现小萌还在路口,见我回看,向我不停地挥手……
“星球灯真美”(语文教师 成倩萍)
班上的小华,最近总是魂不守舍,我决定去他家看看。小华是个想象力丰富,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,但他的内向性格让他在课堂上总是显得不那么自信,我想多多了解他,走近他,鼓励他。
在不久前与小华父母的电话交谈中,我了解到小华对天文有着浓厚的兴趣,梦想着有一天能探索宇宙的奥秘。于是,我带上在超市里买了创意星球灯的材料。
到小华家后,他站在旁边不说话,“小华,老师为你准备了星球灯的材料,我们一起来做灯,好不好?”小华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,我们密切配合,很快,漂亮的星球灯做好了。
小华迫不及待地打开灯,一遍一遍地调试,整个房间瞬间被温柔的星光所笼罩。小华高兴和我分享他知道的知识,我静静地听着,不时点赞鼓励。当灯光亮起时,仿佛将整个宇宙浓缩在了小小的房间内。
“成老师,星球灯真美!”“是的,太美了!”“我希望它能陪伴你度过每一个探索时刻,感受到宇宙的广阔与神秘,要大胆勇敢追寻,要自信,多多锻炼自己。”
第二天, 小华在学校,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,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梦想。在班会创新展览上,制作了一个小型的天文模型,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……
“要加薄脆吗?老师”(英语教师 熊珊)
初秋的雨丝斜斜地打在办公室玻璃窗上。我翻开小满的周记本,看到内页洇开的油渍,突然想起她交作业时躲闪的眼神。
这个转学才两个月的孩子,平日安静得像团影子,此刻却用歪扭的字迹写着:“爸爸又咳血了,我把早餐钱塞在他透析液的袋里。课间操的太阳晒得人暖暖的,一点都不饿……”
放学后,我来到了小满家,“小满在家吗?”只见逼仄屋子里堆满装着中药的袋子,墙上贴着三年前的奖状——“许小满同学荣获市奥数竞赛一等奖”。
“是熊老师吗?”沙哑的男声从里间传来,当我看清轮椅上小满爸爸浮肿发青的面庞和床边的透析液袋子时,终于明白她周记本上的油渍从何而来。
巷口传来铁铲刮铁板的声音。“爸,今天生意特别好!”我躲在门后,看着她十三岁瘦弱的身体裹在过大的围裙里,面糊在铁板上绽开了金黄的花。
“要加薄脆吗?老师”。我这才发现自己的影子被路灯投在墙面上,当滚烫的煎饼塞进我掌心时,无意触摸到她虎口结痂的烫伤。我不禁泪如雨下,立即在家长群里发出了“助学实践点”的通知。
晨雾尚未散尽,煎饼摊挂上了崭新的招牌,蒸腾的热气里,少年们清脆的“欢迎光临”惊飞了电线上的麻雀。
“老师,吃糖”(数学教师 方雨微)
班里有一个“特殊”的孩子小余,身材瘦小,不言不语,来到学校就开始睡觉,经过了解,孩子的父母离异,母亲嫁到外地组建了新的家庭,父亲常年在外务工,家里就姐妹俩一起生活。
父母不在身边,该怎样生活呢?我去到了她家,满地的垃圾,就连空气中也弥漫着垃圾的臭味,房间里床单被套几乎看不见原来的颜色,我感觉一阵心酸,经常去帮她打扫卫生。
听说孩子的父亲回家了,我决定去家访。孩子的父亲,看到我的到来,手足无措地张罗我进屋,谈起孩子时一脸无奈,自己常年在外,钱也没赚到,孩子也没顾到,孩子在一旁低头不言语。
于是我和小余的父亲,聊了小余的一些进步表现,偶尔还是会迟到,但每天都来学校了,睡觉的情况也好转了,而且还积极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孩子听到我这样说,先感到惊讶,然后不好意思地笑了,孩子的父亲也承诺会多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。
离开的时候,孩子跑过来,塞给我了几颗带着体温的糖果,“老师,吃糖”。回家的路上,晚霞很美,我把一颗糖放嘴里,这糖真甜,我想,这种甜甜的感觉,是孩子撒娇的模样,是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的画面,是孩子在家认真完成作业的情景……
以爱为钥,叩响成长之门,“原来教育不是单程的远行,而是无数双手共同托举的星光。我们叩响的门,终将成为孩子们推开世界的窗;我们倾听的故事,终将在他们的笔尖绽放成花。” 门扉轻合,但家访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