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磻溪:丰收里的坚守与期盼
作者:邓龙庭
当人们习惯性将“硕果累累”与金秋十月相连时,在湖北省通山县慈口乡磻溪村,八月的骄阳早已见证了另一种丰收的模样——这里没有秋日的凉爽,只有39℃高温下的蒸腾暑气;没有年轻力壮的身影,只有六旬以上的老人在田间地头与时间赛跑的执着。
天未破晓,草尖的露珠还未褪去,磻溪村的玉米地已响起簌簌声。村民们踏着鸡鸣起床,弯腰、掰棒、搬运,露水混着汗水浸透衣衫,没人来得及分辨,只想着趁晨光多抢收一份成果。近80岁的邓永相、朱顺先夫妇二人,一早上从地里扛出十几麻袋玉米。
压瘪的人力板车成了他们负重前行的伙伴,上坡时的吃力与眉宇间的喜悦交织,那句“孩子忙,不好打扰”道尽了老一辈的体谅与孤独。
午后的阵雨来得急促,村委会晒场上,邓福西、徐仙朵夫妇二人两人正与乌云赛跑。十几担玉米粒若被淋湿,便是一年收成全付诸东流。两位老人手脚不停,直到防雨布盖严的瞬间,雨珠才砸向地面——这是与自然的博弈,更是对生活的较真。
如今的磻溪村,常住者多为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。他们守着土地,春播秋收,清苦却执着,只为年底能给归家的子女端出一桌热饭。可当板车压弯了脊梁,当抢收的速度赶不上岁月的脚步,我们不禁思考:如何让这片孕育丰收的土地,既能留住老一辈的坚守,也能唤回青壮年的归来?
乡村的未来,藏在每一粒饱满的玉米里,藏在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掌中,更藏在对资源整合、产业兴村的探索里。关注磻溪,关注千万个相似的乡村,让丰收的喜悦,不只属于八月的骄阳,更属于每一个为家园奋斗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