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骨藏温情 初心贯人生
作者:孔帆升
不久前,许先文兄与我和两位文友聊起他写回忆录的初衷,他说是为了感恩:“从小是父母的养育之恩,读书时是老师的关怀,工作后是领导的赏识和一群战友的贴心支持,这些都值得我感念。”于是他三年五易其稿,亲手写下30万字的回忆录。他写回忆录的主色调正是如此,感念所遇,感谢所有给过他帮助、关心与爱护的人。他的书写是素朴的,客观的,又是带着炽热情怀的,所以值得期待。
一本回忆录,是一滴水,可映照太阳;是一个切片,清晰地呈现了时代的样貌。翻阅先文兄的这本纪实公安志与人生长卷,请原谅,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,志也好卷也好,总之,我感觉到题材的稀缺性,而且,行文的可贵品质在于真。唯有真,才可久,可信,可与人共鸣和寄托情感。唯有真,这世界才那么美,这人生才那么值得,这同志情、乡亲情、亲情友情才是弥足珍贵。如同春雨滋润大地,遂有一年又一年的温暖和繁花。
我是一口气读完作品的,深为感动和叹服。字里行间流淌的不仅是个人的生命轨迹,更多篇幅表现的是时代浪潮中普通人的坚韧、担当与温情,我在感动中沉思,亦在敬佩中汲取力量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一睹此回忆录,对于我来说,无异于一次再学习的机会,受益匪浅。所以,我要向先文兄学,向他笔下的优秀干警学,向淳朴善良的乡亲们学,向亲民清廉的领导学。我虽已冥顽不灵,仍将慢慢消化这份特别的营养,把其精髓化为精神动力。
书中最动人心魄的,莫过于那些跨越几十年的公安故事。在闭塞的通山县,那个物质匮乏、技术落后的年代,难免是有形形色色的案件发生的,这就有赖于公安干警们的艰苦付出了。交通阻隔,信息不畅,设备条件差,先文兄与战友们办案,常常徒步翻山涉水数十公里,在荒无人烟或是偏僻的荒山野岭里深入调查,侦查每一个线索,排查一个个疑点,不分寒暑与日夜。那时侦查全靠脑子、眼睛、手脚与调查询问,工作量巨大,饥饿了以红薯充饥,困乏了就在发案现场支个竹床或木板小盹。他们不怕苦累,在一线侦破盗窃案件,维护了社会治安,避免人民群众和集体利益受损失。而那些刑侦案件让人“欲罢不能”的破案章节,常常会因一个容易忽视的细节而峰回路转,故事情节精彩,更值得品读。
个人认为这本书不仅填补了通山公安史上的一段空白,更让我看见:所谓“人民警察为人民”,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诸多优秀干警在一线默默奉献,在千辛万苦中履行职责使命,是在危难面前挺出的脊梁。书中展现的“全国优秀警察”林德邻等个性鲜明的公安干警,他们在与犯罪斗智斗勇中,把警徽擦得锃亮,让正义得到伸张,法律彰显其威严神圣。可信,可敬。
此刻,当我坐在电脑前,2025乙巳年第一缕秋风从窗外拂来,把我思绪飘向远方。望着窗外静谧的山脊线,我忽然回想年轻时初见先文兄的情形。那时我大概三十来岁,进城也不久,因工作关系有时去公安局座谈,不多的几次见面,他总是谦逊有礼,和蔼可亲,让我顿时消除了陌生感与距离感。他那端庄大气且平静热情的模样,与我脑中刻板的“公安”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。这份亲和力从何而来呢?读罢他的回忆录,我似乎找到了答案:良好的家教种下了谦逊的根,科班出身的文化底蕴涵养了气度,而浓厚的乡土情结则让他始终与土地、与乡亲血脉相连。因而,他不是高高在上的“有头有脸之人”,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赤子 —— 这份底色,让他在公安岗位上能心系人民贴近人民,在萍水相逢时能予人温暖,面对困难挫折不退缩,有了荣誉不骄慢。
五十岁就“改非”,年富力强的先文兄服从大局的淡泊令人动容。更让人敬佩的,是他转身再出发的勇气。他能很快地放下公安领导干部的身份与光环,在政策允许下再创业。无法想象,一个指挥数百干警的警官,如同矿工一样下煤矿,小市民一样转菜市场。他小心翼翼高度戒备地钻进幽深黑暗的矿井排查安全隐患,推着自行车在菜市场捡菜叶喂兔,安然坐在一伙农民中间听农业讲座,还牵头搞农技培训、建合作社、到各大养殖场学习取经,并精心打造兔肉品牌…… 这不仅没有“闲下来”的落寞,倒是“换个战场”的开拓进取。
从维护公平正义到带领乡亲创业,他的奉献触角从未收起,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扎根乡土。这份 “放下架子和脸面” 的担当,这份 “愈老愈善” 的余热,让“责任”与“胸怀”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—— 真正的善者,从不会因角色转换而停下奋斗的脚步,他的人生永远在 “充实” 与 “丰富” 中延伸。
合上这本文稿,仿佛看见一位坚毅的长者在岁月中行走:前半生,他用警徽照亮平安路;后半生,他用双手铺就致富桥。先文兄的故事,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史,更是一代中国人 “不服输、肯奉献”的缩影。这里有公安人的铁血丹心,有乡土人的温情厚谊,更有普通人“拿得起、放得下” 的人生智慧。这样的书,值得细细品读 —— 因为它让人相信:真正的人生价值,从来都写在坚守与奉献的每一步里。